6578 字
33 分钟
人设、站队与真相:从海棠与“妈妈岗”议题看后现代传媒特性 & 兼论新闻事实核查工具

在过去两周,有两个非常有趣的议题先后登上舆论的舞台中央:其一是海棠女作家被抓,引发舆论对“创作自由”的愤怒和对女性写作者的声援;其二是“妈妈岗”突然成为热词,在知乎等平台掀起一波关于女性劳动、家庭角色与政策工具的激烈讨论。随着时间推进,这两场情绪风暴很快暴露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事实被抹去,情绪被放大,公共话语空间迅速塌缩为“立场斗兽场”。

海棠事件中,不少原本被塑造为“受害者”的写手,事后被曝出曾卷走粉丝的慈善款、组织虚假募捐,发布用来操控舆论的虚假小作文,用情绪编织道德高地,最终演变为一场人设坍塌与信任透支的闹剧。而另一边,在“妈妈岗”话题尚未厘清基本政策内容、实施范围乃至用工逻辑的前提下,一批男性KOL便迅速下场,借“妈妈岗”之名输出自己的社会批判宏论,称其为“现代阳谋推恩令”乃至“结构性性别分化工程”,却几乎没有人回头看一眼政策原文或调研实情。

是的,这当然不是孤例,而是现代移动传媒世代舆论机制的结构性症候。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立场驱动”而非“事实驱动”的公共讨论时代:言说的权力掌握在谁能最快塑造情绪、制造道德位置的人手中,真实的事件则往往被简化为某种象征载体,迅速卷入既有的叙事结构(女权对抗、男拳反扑、上层压迫、下层反弹等)。在这个意义上,“站队”优于查证,“情绪”压倒真相,而“议题”本身不过是输送流量的道具。

本文试图以这两起事件为剖面,揭示后现代传媒结构下议题生成的诸多病灶:事实的可替代性、情绪的商品化、以及真相在算法逻辑中被边缘化的必然。 在算法导向、身份政治、平台偏好共同作用下,我们究竟还能不能进行一次扎实、诚实、理性的公共讨论?或者说,这种可能性是否已经彻底被“先赢为敬”的传播机制消解殆尽了?

一、事件速览#

1.海棠诈捐#

时间关键人物 / 行动自述或网络说法目前可确认的反转 / 争议点
2024 年(首轮抓捕后)@西红柿怼番茄tt长篇“小作文”称家境寒门、赔偿无力,呼吁捐款后被爆料:① 小作文由代笔撰写,承诺 1 万元稿费未兑付;② 共募得约 40 万+,其本人拿钱首付买房;③ 舆论定性为“诈捐”
2025-06-01 前后“二次捕捞”援助众筹律师团与作者社群发起众筹,标签“贫困作者”募资去向不透明,粉丝开始要求公示账目
2025-06-12@冰冰棒棒发长文自述:远行取证、贫困、重病、家暴等,已筹得 8 万+网友扒证据指出多处情节系捏造;账号注销 → 被认定“卖惨骗捐”
2025-06-13裸检梗作者称在看守所被要求脱光检查并能“实时写小作文”① 程序上羁押期禁止携带手机,故事逻辑矛盾;② 作者数日后悄然改口,引发真实性质疑
反复出现“判十年”流言多位博主宣称:写 R18 文即面临十年刑期法条与判例显示:涉案作者多获缓刑或教育释放;“十年”说法被认为夸大
伴随事件“兰州拉面抵制”部分粉丝因兰州警方抓捕号召抵制兰州及其拉面兰州拉面连锁主体多源自河南,被嘲“无辜躺枪”
整体趋势作者与粉丝“小作文”情绪叙事—> 快速募捐—> 缺乏审计—> 频繁塌房舆论转向:呼吁理性捐助、追责信息不实传播
image.png
image.png

第一次看到这图的时候真给我看乐了

海棠作者,或者更广义地说,以R18耽美文学为代表的一类边缘创作群体,之所以在近十年间反复陷入塌房—声援—反转—崩塌的循环,其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其一,是“红色骑士团”式治理传统与后现代欲望政治的根本冲突。

    在我国,社会治理始终坚持对“非生产性欲望”的高压监管,尤其对色情内容、吸毒、性别流动与认同等议题保持零容忍姿态。这种以劳保风气与主旋律审美为底色的意识形态传统,与Z世代年轻人日益多元化、边界感模糊的文化诉求之间,形成了持续而尖锐的张力。

    这里的“欲望诉求”,包括但不限于色情作品的表达自由、轻度毒品娱乐化倾向、性别认知与性权利的自由化平权化等。

  • 其二,很多作者与其支持者对国家权力的运作机制几乎一无所知。

    她们以为警察不会动真格、法律只打“真坏人”,把创作平台视作灰色庇护所,却从未真正理解“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是如何被认定、如何执行、如何量刑的。她们是在祖国温室中成长起来的花朵,熟悉互联网叙事,却从未真正理解司法逻辑。直到一纸传唤、一趟长途列车和一张拘留通知书从天而降,才首次意识到:文字并不总是中性的,它在某些语境中就是犯罪工具本身。

  • 其三,是公众情绪动员能力远超事实审查机制。

    一篇篇“小作文”像是一张张情绪债券,靠贫困、疾病、原生家庭来构建“道德高地”,迅速调动粉丝的同情心,却在事后一再被证伪。在没有基本事实判断、缺乏核实机制的情况下,同情反而成了骗子的工具,善意变成了协助作恶的温床。

2.知乎KOL关于“妈妈岗”的误读#

时间政策-实践节点关键信息来源
2019 年广东中山市几家制造企业率先为育儿期女工试设“妈妈岗”缩短工时、允许请假、工资按计件(news.cn)
2023-04广东省人社厅发布《关于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实施意见(征求稿)》明确对象:抚养 12 岁以下 子女的女性;鼓励用人单位提供弹性上下班 + 子女托管;给予社保补贴(new.qq.com)
2024-03全国两会提案:把“妈妈岗”写进促进妇女再就业政策包方向:在车间、社区、园区设置灵活工时岗位;建立政府补贴+企业落地双轨制(news.cn)
2024-11佛山南海首批 13 家企业入选省级“妈妈岗”名录岗位以质检、客服、分拣为主,时薪+绩效模式(new.qq.com)
2025-06湖北、山东、北京等地集中宣传“妈妈岗”,热搜登顶地方媒体将其包装成“女性就业暖政策”,并展示托管、交通补贴等配套(news.cctv.com)
2025-06舆论爆点:知乎 / 抖音大量 KOL未经实证即宣称 “妈妈岗=学习日本庶务科”“现代推恩令”,引发“男拳 / 女拳”对骂(zhihu.com, zhihu.com, zhuanlan.zhihu.com)

知乎上大量高赞答主将“妈妈岗”称为顶级阳谋或新时代“推恩令”,意指管理层终于认识到“女性 ≠ 母亲”,并开始通过岗位设置引导女性角色的转化。但这些观点往往基于立场先行、叙事想象,对政策内容和实际落地情况缺乏基本查证

事实上,多数所谓“妈妈岗”,不过是临时工/计件工的马甲升级。在当前经济下行、企业利润紧缩的大背景下,本就难以维持非核心用工的企业,根本无意设立一个“专岗”来承担额外成本。现实中,许多企业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划入了‘妈妈岗’名录,只是为了完成指标,由街道或园区层层上报、强行贴签。

换句话说,所谓“妈妈岗”,更多时候不过是地方层面为完成就业数字的硬包装。在用工荒与生育荒同时到来的结构性困境下,目前它既未真正解决托育支持,也未真正创造稳定就业,只是披着关怀外衣的临时工 2.0 而已。

3.总结#

通过“海棠作者”和“妈妈岗”这两起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早已被一种更高优先级的传播逻辑所吞噬。 在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场中,真正流通的是人设、情绪与叙事模板,而非查证与逻辑链的完备。

那些被高频转发的小作文、观点、答主,之所以能占据注意力中心,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信息或进行过实地调查,而是因为他们更早完成了立场归位与情绪调动。哪怕对政策一无所知,也丝毫不妨碍他们将“妈妈岗”包装成一次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战役;即便无法判断法律条文的适用逻辑,也可以轻松将“海棠事件”升华为“对女性写作者的系统性打压”。

这正是我们所处的后现代舆论结构的典型症候——一个去真相化、重符号性、轻语境、强情绪绑定的传播环境。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议题不再源于事实,而源于可供投射的情绪壳子;公共表达不再追问真伪,而是竞争谁的情绪、姿态、归属感更具传播性。

接下来,我们将尝试对这一舆论机制的几项核心特征进行系统性总结与剖析。

二、后现代舆论机制的几个特点#

1.有趣 & 可传播 > 事实#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传播性已经全面碾压了真实性。算法机制天然偏好那些能够迅速激发点击、评论与转发的内容,哪怕这些内容与事实本身并无太多关系。对平台来说,“有趣”与“可被转述”远比“准确”更具经济价值;而对内容生产者而言,精确考证与语境厘清所需的成本高得可怕,却几乎没有回报。

这种结构性诱因直接催生新的信息传播规律:

  • 情绪消费 > 理性讨论
    愤怒、共情与嘲讽等“高能情绪”成为流量的硬通货;而理性讨论则因为“成本高、爽点少、节奏慢”而被边缘化。在这样的机制中,哪怕你提供再缜密的论证,都不如一句“抓少了”或“男宝女宝闹麻了”来得爽快有效。

  • 碎片化剪辑 > 完整语境
    平台环境主动压缩内容,将其压缩为“三十秒可转述的爽点”、“十图打包的图文包”、“反复使用的对骂模板”。深度分析在此处不仅没有生存土壤,甚至会因为“信息密度过高”“表达不够直接”而被算法筛掉。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表面上观点激烈、情绪澎湃,实际上却高度同质化、缺乏深度的伪多元空间。在这种空间里,讨论不再是为了理解事件,而是为了获得即时的情绪红利与归属感确认,爽点总是先于查证抵达,而真相往往连开口的机会都没有。

2.立场 > 事件本体#

事件的意义不再取决于它的事实细节,而是它能否迅速嵌入某个现成的叙事结构。换句话说,公共表达的起点不再是“这件事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件事能为我已有的立场提供什么素材”。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站队,后补证据”机制——而在很多情况下,补证据这一步甚至都不再被需要。人们并不关心“妈妈岗”的政策文本是什么、实际工资多少、企业端反馈如何,他们只关心它是否能被解读为“社会父权的新工具”。同样,人们也很少真的去研究“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法律构成、起诉门槛和量刑条件,他们只需要“海棠作者”符合某种“女性写作爱好者遭受打压”的既定形象,就足以迅速完成立场建构与身份情感投射。

将事件符号化,确实让它更具传播效率,也更容易调动群体认同。但问题在于:这种被“叙事框架先验绑定”的讨论方式,极容易遮蔽事实的复杂性与多义性,最终形成的是一种“观点即正义”的平面舆论空间——人们不再探讨事件如何发生,只争论它该归属于哪一边。

3.同温层算法 > 异质对话#

平台算法的推荐机制本质上是以情绪偏好与观点趋同性为核心参数进行投喂的,这直接导致了当代舆论场呈现出一种高度封闭的“同温层结构”:你所能看到的观点,越来越趋近于你已经相信的那一套。

这一逻辑在“妈妈岗”话题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只要你点开过一两个批评“妈妈岗是结构性压迫”或者“妈妈岗是塔终于觉醒了的赢学论证“的视频或回答,平台就会自动推送更多相似内容;你所在的信息流迅速被建构成一个看似“众声喧哗”实则“高度同质”的回声室。观点的多样性被算法精准筛选,留下的是一个舒适但虚假的“群体共识”幻象

而这套机制也极大地塑造了用户的认知方式:

  • KOL说了我支持的事,所以他是对的;

  • 点赞多的答案就是“事实”,不论它是否查证过政策、实地采访过企业;

  • 与持不同意见者的对话渠道被切断,要么被屏蔽,要么在评论区被“审判式”围攻。

在这样一个封闭结构中,观点不是被质疑和打磨的对象,而是被点赞与转发强化的标识符;事实不再以其“是否真实”赢得讨论权,而是以其“是否悦耳”决定能否出现。

讨论不再是讨论,而是一场由平台算法导演、由用户情绪演出的立场确认仪式。

4.符号可替代 > 真相不可追#

在后现代舆论环境中,事件的真相从来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被包装成某种易于流通的“叙事符号”。而一旦这个符号不再奏效、或者被反转、被打脸,平台和用户也不会真正回溯事实、厘清细节——他们只会迅速寻找下一个“可替代符号”,继续完成叙事的迭代更新

你可以看到这样的机制如何无缝运作:

  • 当“海棠作者”从受害者变成诈捐者,平台与支持者并不会为此反思公共判断为何失灵,而是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更容易共情的对象——比如“写手坐长途火车烧到40度仍坚持配合调查”的辛酸叙述,继续完成情绪循环;
  • 当“妈妈岗”被证实为许多企业根本不知道、只是硬凑指标的“临时工马甲”,并不妨碍它继续作为“女性劳动贬值的象征”在下一轮短视频中流传,哪怕表达者从未看过一行政策原文。

这就是符号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传播性高于可证伪性,叙事的连续性高于事件的准确性。你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极端场景下,真相本身是一种“多余的累赘”——因为它太复杂、太慢、太不合情绪节奏,而被自动从传播链中剔除。

因此,事件不过是符号资源的素材池,立场永远比真相跑得快,逻辑永远追不上下一次更新的叙事模板

5.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当前乃至未来即将全面面对的,并不是一个“真实驱动”的公共讨论世代,而是一个以符号为核心、以立场为入口、以情绪为燃料的舆论结构。

这是一个后真实(post-truth)时代的典型图景
它不依赖对事件本身的还原,而依赖事件能否迅速被接入某种情绪叙事;
它不鼓励开放的多元讨论,而偏好算法生成的“共识泡沫”;
它的参与者不再追求事实的拼图式构建,而是主动寻找能够确认自我立场、强化身份认同的情绪节点和内容模板。

我们正活在一个基于符号构建的社会现实中,这些符号来自性别、阶级、意识形态、创作自由等早已建构完毕的“叙事母体”;
它们依托平台算法,以最小的事实成本获得最大的传播路径;
它们形塑出一代人对公共空间的理解方式——不再是“我们如何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这个问题属于谁、代表谁、能不能帮我赢一仗”。

这意味着,未来的舆论冲突也许不再围绕“哪个事实是真的”,而是围绕“哪个版本的叙事更能让我的人设成立”。真相成了流量叙事的偶然副产品,而非逻辑终点。

三、所以有办法吗?#

什么,你以为我写到这里会语重心长地呼吁大家“要理性发言、增强媒介素养、多查证、多思考”吗?

或者来一段煽情的自我点灯式鸡汤,告诉你“如果没有光,那我就是光”?

那你疑似有点太不了解我了,想什么呢,这些对于人类舆论场这个克苏鲁来说是没啥用的。

这就是后现代叙事的常态:真实崩解、意义漂移、立场内嵌、情绪优先。

它不是哪个人的错,也不是哪个平台能调头的技术问题。它是一整套社会—媒介—认知结构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已经抵达的语境本身。

你可以不喜欢,但这就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不要[[辉格史观]]式地期待理性一定胜利、真相总会到来——那是旧世界的叙事幻觉。新时代没有凯旋的真理,只有持续更新的情绪模板与更高效的符号操盘术。

所以怎么办?

没有办法。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时刻记住你正在看的这场戏,本身就是一场被剪辑过、配乐过、选择过的叙事构造

别轻易入戏,别随便转发,别太快下判断。

如果可以,哪怕只有一次,在下手之前,按住手指,问一句:

“这个东西,它是真的还是假的?”

你不会因此改变世界,但也许可以免于在下一个情绪幻象里,变成别人叙事的道具。

附:我自己核查事实的一些方法论#

这篇文章里谈到了不少“事实退位”与“情绪先行”的结构性问题,但真正能对抗这些问题的,除了保持冷静之外,还有一件事——练习核查事实的能力。这不是什么神秘技能,但确实需要长期锻炼。以下是我个人在做一些争议性事件梳理时形成的几个经验,供参考。

1. 一定 一定 要注重核查整件事的逻辑链#

别急着判断对错,先捋顺时间线和动因链条。这比你看多少截图都重要。
比如某个R18作者说自己“被逼裸检后写了小作文”,那你应该立刻追问:

  • 她被关在哪?
  • 看守所能不能带手机?
  • 她有没有真实出庭?如果没有,裸检合规吗?

这里的核心是:很多“事实”之所以会反转,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新证据,而是因为它本来就逻辑不通。

当然,这一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因为它和你的知识面、信息分辨力、甚至情商密切相关。你没看过判决书、不了解公安流程,当然很难凭空拼出完整逻辑;但也正因此,要持续补课,不断让自己对公共结构、制度运行更熟一点。

2. 熟练使用溯源与核查工具#

以下是我自己在追踪事件、查证信息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工具,它们不复杂,但真正用熟了,胜过99%的情绪推送内容

  • 搜索引擎的时间筛选(Google / 百度)
    这是我最常用的工具之一。看热搜、看突发事件时,务必切换为“按时间排序”。目的不是找最新,而是找到最早:第一条爆料来自谁?时间点是否合理?有没有早于传播时间的“伪造痕迹”?
    这一步可以帮你判断事件是“自然爆发”还是“有组织放大”。

  • 谷歌搜图 + 图像溯源
    对于各种截图、照片、海报等内容,我强烈建议用 Google 的“以图搜图”功能溯源,看看它最早出现在什么语境中。很多“新图”其实是旧闻二次使用,或者跨语境拼贴的产物。尤其涉及战争、灾难、抓捕类视觉内容时,这一步至关重要。

  • 多语种交叉检索(关键词+语言切换)
    对于涉及国际背景、边疆民族、跨区执法、海外舆论等议题,不要只搜中文结果。我会同时用英语、日语甚至部分东南亚语言做关键词并行检索。不同语种的报道角度、时间线与主述立场往往有巨大差异,能帮助你确认哪些信息是一致的,哪些是话术加工的。

  • Web Archive / Wayback Machine / CDT / 网民备份
    用于寻找已删网页、被404的文章、早期原始版本。很多争议事件,在发酵初期其实说得比后期更清楚,反而被删掉了。抓住初期版本,有时比等公关稿更接近真相。

  • 辅助工具:微博减词搜索、天眼查、贴吧旧帖检索等

    • 微博搜索“关键词 -过滤词”可以帮你清掉不相关噪音,比如“妈妈岗 -知乎 -B站”;

    • 天眼查、黑猫投诉可用于核查当事人或机构背景;

    • 知乎、豆瓣、贴吧的“老帖”检索有时会揭示事情早在几年就已经发生过,是“旧闻新炒”。

越火的热搜,越可能是剪辑过、截取过、情绪化后才推上来的版本。别直接信,先问一句:“这个图,这句话,是谁最早发出来的?出现在什么上下文里?”
这是溯源的起点,也是真相能否浮现的临界点。

3. 涉及到钱财、捐款、众筹的,小心小心再小心#

情绪动员型众筹往往最危险。任何一句“她太惨了,请大家帮帮她”背后,都要追问三件事:

  1. 她是谁?有没有实名?有没有独立证据?

  2. 钱怎么收?谁打的卡?平台是公开还是私人?

  3. 有没有善款公示?有没有公开对账机制?

一旦发现模糊措辞(如“她是我们群里的朋友”)、转账给私人账户、重复使用小作文等现象,宁可信其有诈,也不要轻易掏钱
在海棠作者事件里,最讽刺的一幕就是:为了“支持创作自由”,结果把自己的血汗钱交给了编故事的骗子。


最后,别被“怕错过”的焦虑感驱使#

每一次热搜都会试图告诉你:“你现在就得发声,不然你就冷血”。
但请记住,你可以慢一点、稳一点、再说一点。
真相不是即时消费品,它需要时间,需要结构性知识,也需要你偶尔关掉评论区、静下来查一份原始报告。

判断力不是天赋,是训练。是你一次次拒绝快感、拒绝立刻下结论时,悄悄长出来的东西。

人设、站队与真相:从海棠与“妈妈岗”议题看后现代传媒特性 & 兼论新闻事实核查工具
https://www.lapis.cafe/posts/essays/mom-job-haitang-posttruth/
作者
时歌
发布于
2025-06-15
许可协议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