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 字
11 分钟
风向专栏导读:正在撕裂的,与正在形成的

专栏介绍#

我们正处在一个体感上极其撕裂的时代。

打开任何一个社交媒体,你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张力。一则社会新闻,可以在几小时内分类成数个泾渭分明的舆论阵营,大家不再讨论,而是选择隔着战壕相互投掷标签与詈骂。昨天还在为A事件义愤填膺的群体,今天可能就因为B事件而彼此反目,明天可能又会在C事件中短暂联手,再于下一个议题重新走向撕裂。我们仿佛被卷入一个巨大的离心机,旧的共识被撕碎,而新的共识遥遥无期。

「风向」专栏的第一个核心关切,就是剖析那些「正在撕裂」的力量。 我将力求使用尽量冷峻、客观、中立的视角来剖析这一切的商业逻辑。当信息的生产成本趋近于零,注意力就成了唯一稀缺的资源。在这套注意力经济的铁律下,理性、温和、复杂的观点是糟糕的商品,因为它们无法迅速变现。而愤怒、恐惧、对立和仇恨,这些能够直接点燃人类杏仁核的原始情感,才是最高效的流量商品。

于是,我们社会的每一道既有裂痕——阶级、性别、地域、代际——都被精准地挖掘、拓宽,并改造成了流量商品包。媒体平台、自媒体与内容广场扮演者流量商品的生产与分发者,它们娴熟的制造敌人,挑动对立,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献祭为引爆舆论的燃料,再从燃烧的灰烬中收割商业利益。

在这里,我不准备再加入任何一方做新一轮的道德谴责。「风向」力图分析风为何而起,能量来自何方,将吹向何处。谁在定义议程?资本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技术算法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情感结构?愤怒的流量,最终流向了谁的口袋?

撕裂的另一面,是形成。

这是「风向」专栏的第二个,也是更深远的核心关切:在旧秩序的废墟之上,「正在形成」的是什么?

当传统的共同体与共识瓦解时,新的文化部落正在诞生。这些赛博部落以共同的「恨」或「爱」为图腾,以算法推荐为纽带,形成了高度同质化、也高度排外的回音室。它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动员机制和行动逻辑,它们是混乱的,是野蛮生长的,却也预示着未来社会组织形式的某种雏形。

旧的权力在消解,新的权力正在浮现,而这种权力来自于议题设定、情绪引导和敌我定义的能力。我将关注那些在裂隙中崛起的思潮,分析它们如何为不同群体提供身份认同与意义感,并观察它们如何在线上集结力量,再反作用于现实世界。

社会学视角#

这也是社会学本身有趣的地方:「风向」实际上是在一个巨大的、失控的、活生生的社会实验室里,观察者经典社会学理论正在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演、扭曲和再造。

1.撕裂的力学:作为补偿性权力的否定式认同#

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工业化与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将个体从传统共同体(家庭、宗族、村庄)中剥离出来的过程。个体获得了名义上的自由,与之相伴的代价则是:一种深刻的原子化状态和意义的悬浮。在过去,这种悬浮感由宏大叙事、国族认同、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理想等社会粘合剂所密合。

现在,这些粘合剂正在失效。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经济结构碾碎了稳定阶级的承诺,技术瓦解了宏大叙事的权威,而曾经如日中天的资本主义灯塔帝国的衰弱又摧毁了人们对那个万世一系的中产黄金社会的美好幻想。个体,尤其是感到被现有体系所抛弃的个体,发现自己既无权力也无身份。

愤怒,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补偿性的权力。

当你无法通过建设性的方式(如事业成功、社会贡献)获得认可时,通过否定一个他者,是最廉价、最迅速地确认自身存在与价值的方式。我不需要知道「我是谁」,我只需要知道「我恨谁」。这种「否定式认同」的构建成本极低,但回报(情感上的满足感和群体归属感)却极高。

基于商业逻辑的社交媒体算法会如此计算:确认“我们是谁”的帖子,其传播力远远不如定义“他们是谁(敌人)”的帖子。 一个共同的敌人,是塑造内部凝聚力最强的黏合剂。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循环:

  1. 现实世界的失权感:个体在经济、社会、文化层面感到被边缘化。
  2. 寻求线上补偿:进入数字空间寻找身份和力量感。
  3. 算法的精准投喂:算法识别出用户的脆弱与愤怒,向其推送能强化敌我意识的内容。例如,一个对经济状况不满的男性,会被推送激化性别对立的内容,因为「女权」被塑造为夺走其资源(包括性资源)的替罪羊;一个在职场感到压力的女性,也同样会被推送将「油腻男」和「原生家庭」定义为压迫来源的内容。
  4. 否定式认同的形成:用户通过不断攻击“敌人”,在虚拟群体中获得了地位和认同感,这种虚拟权力感部分补偿了现实的失权感。
  5. 商业闭环:这个过程产生了巨大的流量,被平台、MCN机构和意见领袖转化为广告收入、电商带货等实在的商业利益。

2.形成的雏形:伪共同体与微权力的崛起#

在旧共识的废墟之上,形成了新的赛博部落。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曾区分了两种社会类型:“礼俗社会”(Gemeinschaft)“法理社会”(Gesellschaft)。前者基于血缘、地缘和情感纽带,是守望相助的有机体;后者基于理性的契约和利益交换,是疏离的机械组合。

我们今天看到的赛博部落,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混合体,我称之为 “伪共同体”

它在情感上表现出礼俗社会的特征:成员间拥有极强的内部认同、同仇敌忾、使用黑话、对“叛徒”进行残酷的情感惩罚。但在其基础结构上,它又是彻底的法理社会:它由算法和商业利益所维系,成员之间并无真实的、线下的、多维度的联系。一旦热点转移,或“敌人”消失,这个共同体便会迅速瓦解或重组。

伪共同体的核心,是微权力的生产与分配。

在一个议题中,谁能定义「什么是对的」,谁能识别「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能最有效地组织语言和表情包去出征和控评,谁就掌握了这种微权力。 这种权力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身处其中的原子化个体而言,却是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企及的。

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大学生,可能因为熟练掌握某种“话术”,而成为一个上万人的vtuber恶俗小组或女权ghg小组里的核心人物。他/她的一个帖子,可以决定一次网络暴力的方向,可以定义一个公众人物的成分。这种操控他人情绪、影响舆论走向的体验,是一种极易上瘾的权力春药

这些崛起的“微权力领袖”与过去的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有本质不同。他们通常不提供复杂的理论和思想体系,而是提供三样东西:

  1. 一个足够简单的敌人
  2. 一套足够易用的武器
  3. 一个足够安全的战场

风,已然起于青萍之末,并将愈演愈烈。

风向专栏导读:正在撕裂的,与正在形成的
https://www.lapis.cafe/posts/scheduledreport/discoursewatch/windsurf-00/
作者
时歌
发布于
2025-07-16
许可协议
CC BY-NC-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