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园孤岛》看解离型身份障碍

9

前言

这两天把学园孤岛动漫刷完了,主角由纪的状况就非常有趣:老师佐仓慈 “慈姐”在丧尸压力下选择牺牲自己拯救学生们,但由纪并不能接受这一残酷事实,在精神退行后产生了一个救济人格(幻想中的慈姐)。

同时,在她眼中整个学院仍然是鸟语花香一切如常,她每天都会去那已经残破不堪的教室里上课,还幻想了一大堆同学,她的时间从此停留在了灾变前一天。(所以第一集结尾由纪幻想中的学院切换到恐怖破败的现实世界之后着实给我来了个大的,直呼这番有趣)

image.png

我们抛开这番欢乐幻想与绝望现实绝妙的反差恐怖感不谈,如何从心理学的视角解释由纪的行为?

心理学解释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精神退行下的解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

解离性身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特征为存在两个或更多独立的人格状态,每个都有各自的记忆、行为和情感。这些不同的人格状态会轮流控制个体的行为,致使个体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通常,该疾病与童年时期的严重创伤有关,如虐待、忽视或其他极端压力形式。

在学术界, 对于 DID的研究始于个案研究, Mitchill 在 1816 记录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名为玛丽·雷诺的病例, 被视为最早记载的 DID 案例。法国医生 Pierre Janet 通过对癔症的临床观察, 提出了 “分离”(dissociation) 的概念, 并于 1889 年出版专著《自动心理学》。在对 DID 形成机制的解释中,心理动力学派的观点影响深远。

研究者普遍认为, DID 是一种防御的症状群, 创伤、冲突和缺陷均在 DID 的形成中起作用, 其中创伤起了决定性作用。患者使用分裂(splitting) 和分离的防御方式来保留“好的自身”和“好的客体”, 分离了不相容的心理内容。分离的同时, 也意味着除去感觉或认识的某些方面, 或者说它意味着意识状态的改变, 患者以此除去意识中某种事件或情境

由纪接受不了惨烈的现实与老师的离去,由此她身体自动触发逃避机制,现实和幻想发生了错位——此之谓解离

在剧情中,由纪的解离就表现为她自己想像出了一个“慈姐”去教她学习,会阻止忘记社团活动的由纪“回家”,会在学校图书馆捂住由纪的嘴不让她发出声音,在由纪脱离退行状态前的最后一刻还领着由纪去了广播室化解了危机。

由此,幻想中的慈姐可以被视为由纪的一个内部支持系统,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救济人格”(auxiliary ego state)。这个幻想中的慈姐不仅是她内心深处对慈姐的怀念和依赖,更是她在极端环境中寻求安全感和稳定感的一种方式。每当由纪感到孤独、害怕或不知所措时,这个救济人格就会出现,给予她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除了慈姐这个救济人格之外,由纪每天都会去那已经残破不堪的教室里上课,幻想自己还有一群同学陪伴,这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解离”。

她无法接受现实的变化,通过现实与幻想的错位与时间感的扭曲,她选择停留在一个更安全、更熟悉的时间点,通过沉浸在理想化的记忆中来减轻当前的恐惧和无助感。非常非常非常有趣的是,剧情在进行到中期,直树美纪 “美君”加入社团并回忆当时驾车回校的情况时,由纪注意到车子的人数不对,这一事实打破了由纪小天使自己自洽的世界观,她意识到了“认知失调”,于是由纪选择离开当时的团体讨论并到其他屋子内,向“慈姐”寻求自己世界观的再自洽。

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信念、态度、行为等)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即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种不适感,个体会采取各种措施来恢复认知的一致性。斯沃茨(William Swann)提出了“自我验证理论”同样可以解释这个行为。该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寻求和维护与自己自我概念一致的信息和反馈。即使这些信息是消极的,只要它们与个体的自我概念相符,也会被接受和寻求。

结论

《学园孤岛》最令我着迷之处在于温暖的解离想象和绝望的现实,可爱的jk少女和残暴的丧尸带来的极致反差感。在学园孤岛的真相尚未揭露之前,观众的异常感与不适感会随着由纪在校园中走班串楼的活动而不断累积,直至结尾之时全数爆发,酣畅淋漓十分痛快。

豪堪!

参见

[1]王铭,江光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和临床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04):426-429.

[2] 萌娘百科.学院孤岛